中日学者对谈从“茶诗”中看文化差异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中日学者对谈从“茶诗”中看文化差异

中国是茶的国度,也是诗的国家,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茶诗,同时日本的茶文化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。15日下午,茶文化学者杨多杰携其作品《茶的品格:中国茶诗新解》来到中国书店旗舰店,与日本学者马场公彦对谈中日茶俗文化,带读者领略氤氲茶香。

茶的品格:中国茶诗新解》书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供图

“柴门反关无俗客,纱帽笼头自煎吃。”以一句茶诗开始,杨多杰谈起了在日本饮茶会用“吃”这个动词的习俗。在他看来,中国茶文化与文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,茶诗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中国历代茶叶从生产到品饮的情景,反映了诗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。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一诗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“以茶代酒”的传统习俗。

杨多杰是一位年轻的茶文化学者,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。他的新著《茶的品格:中国茶诗新解》精选了唐、宋、明、清四代文人的三十首茶诗,佐以茶学原典、茶画、茶书法等精美图片,在解析茶诗的同时生动再现了古时的品茶场景,描绘了文人间品茗赠茶的佳话。

杨多杰(左)和马场公彦(右)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供图

在杨多杰看来,在中国文人的茶诗中,我们得以还原古代文人的真实品茶场景,再现他们的风流雅趣;在茶诗中,我们得以通过文人间品茗赠茶的佳话感受千年前的情谊与温度。茶,不仅是有着独特香气的“黄金叶子”,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茶诗,勾勒出古代文人的轮廓、速写出他们的人生轨迹,同时也反映着中国文化历史中千年来的理智与情感。茶及其所呈现的文化品格,是茶人文化品格的折射,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侧写。

马场公彦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,曾任日本岩波书店总编辑,在国内出版有《播种人:平成时代编辑实录》(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2019),揭示了岩波书店在平成30年间的奋战轨迹,以及中日出版交流的发展。

在活动现场,马场公彦向读者们展示了《茶之书》这部冈仓天心的经典著作。《茶之书》一书曾于1929年由岩波书店出版,向西方世界介绍了日本茶道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,阐释了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。马场公彦也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出发,相继谈论了日本的茶道、茶道中的“闲寂空寂”,以及日本的居酒屋文化等。

在日本,喝茶为什么叫“吃茶”?茶道是如何诞生的?茶道概念最早出自哪里?茶道在中国和日本分别是如何发展的?日本茶道中的“闲寂空寂”在中国文化中是不是也有相应的对照?茶与酒到底分不分家?茶酒文化在中国和日本分别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?就上述问题,杨多杰与马场公彦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,引导读者从茶诗入手,领略中日茶俗文化的差异与魅力。(完)

来源:中新网北京  (记者应妮)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